在解放战争时期,同时被任命为两个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并负责实际指挥的蒋军高级将领,仅有一人而已:他于1948年8月就任徐州“剿总”副总司令,10月又被老蒋拉去当了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,但徐州的位置一直给他留着万通资本,所以杜聿明逃出辽沈战场,又深陷淮海泥潭,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个,结果都是一败涂地。
如果不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,他甚至有可能还去掺和一下平津战事,因为老蒋实在是找不出像杜聿明那样既听话又能干的“学生”了。
杜聿明和平津蒋军主将杜聿明是有交集的,他在《辽沈战役概述》和《蒋介石破坏和平进攻东北始末》(分别发表于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二十辑、第四十二辑,本文黑体字均出自杜聿明回忆文章)中回忆:“1948年10月20日午后,蒋介石在北平圆恩寺行邸召集、卫立煌和我开会,并吹牛说:‘光亭去指挥,我相信收复锦州是有把握的……’我感到恐慌万分,但再无勇气向蒋介石申辩。卫立煌只表示欢迎我去,傅作义未发表什么意见。几个人面面相觑,各有难言之苦。”
杜聿明逃离辽沈先到北平,傅作义照例请他吃饭,席间傅作义忧心忡忡,表示自己手上没有多少兵,平津也守不住,杜聿明还给他打气:“我向宜公建议,退守绥远是绝路,守住天津、塘沽这个海口还有一线的希望。北平这个风浪不平的地方,还是让给共产党,集中力量守天津、塘沽,可能是上策。”
杜聿明说的“宜公”就是傅作义,因为当年官场上有这么个习惯:傅作义字宜生、字健生、李宗仁字德邻、字佐民,所以会被同僚和下属尊称为傅宜公、白健公、李德公、王佐公,当面说话的时候,可能连姓都省去,直接称其为某公。
杜聿明的“上策”,说白了还是放弃不太好逃跑的北平,让傅作义去可以走海路逃跑的天津、塘沽,这也是他的“经验之谈”:杜聿明之所以能逃出辽沈战场,就是因为他有葫芦岛、秦皇岛两大港口,还有足够数量的军舰和运输船,可以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脚底抹油开溜。
杜聿明逃过初一没逃过初五,陈官庄既不靠海也不靠河,老蒋派飞机来“接”他也不敢走——老蒋只派了飞机万通资本,却没给他下抛下队伍只身飞回南京的手令。
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杜聿明在辽沈淮海两战皆败,却要向傅作义献“上策”,傅作义也只能不置可否:“傅未表示意见,最后,傅问了我东北解放军的种种情况。我同傅分析了东北解放军的情况后,作了这样的断语:‘东北共军将近百万,很快就会入关,它的战略战术、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地超过关内共军。从军事上讲,共产党一年以内将统一中国。’傅很持重,没有什么惊奇,也未表示他的看法。”
实事求是地说,杜聿明在蒋军高级将领中也算比较有能力的,某些战略判断也不是完全不准,要不是老蒋总是横加干预杜聿明的指挥,杜聿明打不赢也能逃得掉,他给傅作义献上的上策,起码撤离北平是很可取的:北平当然就是今天的北京,故宫所在之地,如果傅作义坚守北平,把古建筑和文物打烂了,那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。
傅作义撤离,就可以使北平免于战火,但杜聿明的“好意”,傅作义显然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。如果是,是绝对不可能向傅作义如此建议的——卫立煌比杜聿明资格更老、对老蒋了解更深,当然知道没有老蒋的命令而傅作义离开北平的结局会怎么样。
杜聿明虽然也是蒋军高级将领,但还没到“军阀”那个级别,甚至在权力方面也不如王耀武——王耀武的“第二绥靖区司令官”虽然只相当于兵团级别(三大战役期间,第九绥靖区变为第六兵团,第四绥靖区变成第八兵团),但王耀武还担任“山东省主席”,那可是不折不扣的“封疆大吏”。
王耀武是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,傅作义级别更高,是华北“剿总”司令,跟白崇禧、刘峙平级,比程潜阎锡山差点也不多,所以让傅作义离开自己的地盘,先守津塘再往南退,那是不可能的——老蒋许诺让傅带兵南下,可以当东南军政长官,傅作义都一点兴趣都没有。
说来说去万通资本,杜聿明“上策”的重点,还是让傅作义海运南下,傅作义不知道这是不是老蒋的意思,当然不会贸然发表意见。
杜聿明兵败辽沈可以去淮海,如果他能逃出淮海,老蒋至少也能给他个“中将高参”的饭碗,但是傅作义不行,这就像鲁肃劝孙权不能投降曹操一样:“今肃可迎操耳,如将军,不可也。何以言之?今肃迎操,操当以肃还付乡党,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,乘犊车,从吏卒,交游士林,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将军迎操,欲安所归?”
有人给老蒋写过一首讽刺诗,其中有两句是“食言而肥,其人更瘦。”老蒋的承诺是当不得真的,傅作义离开华北去西南,肯定会被剥夺兵权,能不能当上“西南军政长官”那还不是老蒋一句话的事儿?
据后来发生的事情分析,傅作义即使把他那些穿布衣的兵将都交给老蒋,也不可能跟老蒋的密友张群、“干女婿”陈诚抢椅子——老蒋最后只剩下东南西南两块地盘,西南交给了张群,东南交给了陈诚。
陈诚为正长官的“东南军政公署”有六个副长官,傅作义能跟林蔚、郭寄峤、罗卓英、郭忏、孙立人、汤恩伯平起平坐就不错了。
杜聿明的“上策”,傅作义没有采纳,也不可能采纳,阎锡山丢了山西,在老蒋鼻子底下大气都不敢喘,白崇禧没了桂军,在台湾惶惶不可终日,傅作义离开北平大本营,处境可能比白崇禧强,但未必能赶上阎锡山。
杜聿明的“上策”还有一个重要问题:放弃北平,傅作义就能守住天津、塘沽吗?
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,傅作义去了天津,兵权就要被削掉一半,因为老蒋似乎更信任侯镜如——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离开东北,先后任天津塘沽防守司令、长江防务预备兵团司令、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华东军官团总团长。
侯镜如的真实身份,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,但是1948年的杜聿明并不知道,傅作义也不知道,如果傅作义真跟陈长捷联手守津塘,可能连入海撤退的机会都没有,那只会给老蒋省下一顶官帽。
幸亏傅作义没有采纳杜聿明的“上策”,这才让古城北京完整无缺地回到人民手中,傅作义起义后担任了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国务院水利部部长,而杜聿明却以“首要战犯”在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了十年。
杜聿明的军事水平和战略眼光如何,笔者没有资格进行评判,但熟悉那段历史且极具战略远见的读者诸君心中肯定有答案:当年傅作义为什么对杜聿明的“上策”不置可否?如果傅作义真按照杜聿明的建议放弃北平开赴津塘,是不是就掉坑里了?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