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中国中车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机车检修基地,中车兰州公司默默守护着无数机车“健康”。在受电弓与高压柜检修战场上,有一位80后的技术能手,他用十五年的时光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工匠故事。他手拿万用表盛康优配优配,就像医生拿着听诊器,在布满接点、如同机车“心脏”的地方,仔细给机车“看病”。他就是中车兰州公司高级技师潘春望,大家口中的创新达人。
锚定目标,死磕技术难题
从甘肃省劳模到全国劳模,潘春望的成长路上,挂满了各种荣誉勋章。中国中车五一劳动奖章、甘肃省技术能手证书,这些荣誉对他来说,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
刚从技校毕业时,潘春望对电路图还很陌生,但他把车间当成了自己的课堂。别人下班后,他还留在车间,拿着成摞的电路图反复研究,这些图成了他的枕边读物。他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故障现象和解决办法,那是他从无数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“故障密码”。为了攻克电器柜和受电弓检修的技术难题,他做了上万次实验,每次实验都认真记录数据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遇到过很多困难,有时一个故障反复出现,怎么都解决不了,但他从不放弃,一遍又一遍地尝试,用心去感受电器柜在测试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。就这样,他从一个连电路图都看不太懂的新手,慢慢成长为能快速定位复杂故障的技术高手。
研思笃行盛康优配优配,共享科研成果
随着公司朝着高质量发展转型,和谐机车检修资质攻坚战打响了。潘春望作为首件鉴定评审组的专家,深知责任重大。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,在电器部件检修这个难题面前,毫不退缩。受电弓升弓装置的组装一直是个难题,为了保证装车部件达标,他和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,终于研发出了合适的组装工装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为公司顺利取得和谐系列机车维修许可证出了大力。
机车的微机控制装置和高压柜是核心部件,检修难度极大,精度要求极高。“以前很多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,我们自己的检修能力几乎为零。”潘春望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他带领技术团队一头扎进了检测仪和试验台的研发中。他们每天对着大量的数据,反复分析、论证,困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儿,饿了随便吃点东西。经过数万次的尝试,他们终于打破了技术壁垒。现在,微机柜的检修周期从原来的十五天缩短到了七天,自主检修率从零提升到了90%。DSA200受电弓实现了自主检修,十类关键部件不再依赖别人,中车兰州公司的这条检修线,成了行业技术突围的榜样。
坚守初心,彰显劳模担当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春风吹来了发展机遇,潘春望也带着团队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。他让传统车间焕然一新,变成了“兰州市数字车间”。在数字化生产线上,机械臂精准地进行装配,智慧系统高效地运行,自主开发的检测仪让高压柜调试效率大幅提升。
潘春望知道,技术需要传承,年轻人才是未来。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,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。多年来,他在工作室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年轻职工。有一次,一位年轻职工在检修时遇到了一个复杂故障,急得团团转。潘春望知道后,放下手头的工作,带着他一步一步分析电路,讲解故障可能出现的原因,最后一起解决了问题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工作室先后培养出20多名公司级高技能人才、3名中车级核心技能人才。他们还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,自主研发了30多台套工装,编制作业指导书40多册,获得专利10余项、科技成果8项,发表论文20多篇,提炼操作法8项,完成工艺攻关项目16项、质量攻关项目18项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他对技术的坚守和对传承的担当。
没有耀眼的聚光灯,没有热烈的掌声,潘春望每天都在检修台前,和螺丝、扳手打交道。他校准的是电流电压,更是中国机车的品质精度;他修复的是电器部件,更是交通强国的钢铁大厦。十五年来,他默默耕耘,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,为中国铁路事业贡献着力量。2025年,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但他依然保持着初心,在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。当又一趟钢铁驼队鸣笛启程,潘春望还在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中车劳模工匠的传奇。
(甘肃工人报记者茹佳佳 通讯员陈晨)盛康优配优配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